善经济时代,让公益慈善回归信任

发布时间:2014年09月29日

王振耀:善经济时代,从企业家到慈善家


[长江公益委员会委员、EMBA16期校友、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分享“善经济时代”]

人类文明进入重大转型期:中国的企业也进入了转型期,2011年,世界国内生产总值达700204亿美元。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达到如此高的社会水平,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中国社会也在进入转型,将创造新的经济与社会格局。王振耀分享了从慈善的角度如何定位和体现经济行为和社会行为。

现代慈善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救助济贫;第二阶段:提升人类社会文明;第三阶段:社会服务、社会福利;第四阶段:社会企业和社会创新。

中国慈善事业的基本发展态势:

一、正在全面地融入世界潮流,二、呈现立体性发展的特征,即有救急救难,也有提升文明,更有社会服务,并在推进社会创新;三、发展中还有中国的逻辑,中国的特殊矛盾。

在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的时候,社会必须转型。慈善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而且是经济行为、社会行为、政治行为。

中国慈善有四大功能:一、社会发展的稳定器;二、社会提升的促进器;三、社会价值的凝聚器;四、经济与社会的转型器。

中国经济步入了中等发达水平后,面对海量财富,要打开"福道"与"善道",而"善经济"将迎来新的一轮创业高潮。过去是经济价值决定社会价值,"善经济"将会是社会价值决定经济价值。现代慈善将是一次重大的机遇,将实现大慈善家与大企业家的融合。未来将产生更多新的产业,包含服务于养老、助残、儿童,也包含对人的尊重和对想象力的培养。未来将建立产、官、学相结合的发展链条,使公益慈善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引领社会需求。中国迎来了慈善发展新纪元,公益组织的任务是要把企业家和慈善家之间的路打通。

魏雪:让公益慈善回归信任


[EMBA13期校友、TCL公益基金会执行理事长魏雪分享“让公益慈善回归信任”]

在当前的环境下,信任危机已经成为我们整个社会所面临的严峻的问题。从行业的角度来看,慈善公益组织的运作资金主要来自捐赠。用好捐赠人的每一分钱,是每一个公益组织必须承担的社会和财务责任,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出现信任危机,受到公众监督的质疑,并产生连锁效应,危害本已脆弱的公益慈善事业的根基。

我投入了很大精力到公益慈善事业中。一路走来,也亲身体会到国内外公益理念的差别以及行业发展的差距。在公益慈善发展过程中,发达国家也并非没有善款挪用、误用的事件,即便是在规范专业化运作了百年之后,这些偶发事件还依然存在。

相比起来,我们的公益事业还在起步阶段,环境还很脆弱,专业水平还不是很高,规范的操作及法规政策也还不完善,一个“郭美美事件”就让国内的公益环境元气大伤。它就像一个孩子,需要社会各界的理解、帮助,而不是一味的责骂、攻击,甚至打压。

比如近期非常火爆的冰桶挑战。在国外,大家很会用这样的公益创新,玩的很开心,而且有针对性的为病人捐款,但是传入国内之后,这个活动就有一些走形变样,比如有人指责它造成水资源浪费、不够环保。这些声音,都映射出我们国内现在公益慈善的状况。

作为公益事业的探索者,我们都希望这个行业能够健康有序,无论是政府、企业、媒体、公众,都能够达到良好的沟通和信任,让公益环境融洽、和睦。有时,我也会和国内外的慈善家、公益人士进行交流,比如如何改善我们现在的公益慈善环境。大多数朋友认为造成目前这种复杂的环境是多方面的,比如体制不够完善,公益组织自身不够专业。但我想,最根本还是要回归我们辛辛苦苦建立的信任体系。

前不久,中国青年报在一个社会调查中给出了一个数字:有63.5%的普通受访者表示,面对慈善他们想进行捐助,但是又找不到自己可以信赖的公益渠道。这说明,我们的公益环境建设还缺乏完善,同时,信任提升的空间也是巨大的。

公益慈善的本意是要帮助解决社会问题,让大家的生活变的更加美好。公益慈善组织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专业的关注和解决社会问题。公益界的专家学者需要为各行业机构的发展提供指导性的意见,帮助他们完成专业化运作。媒体界的朋友们需要正确理解公益慈善行业的发展背景和现状,正确引导舆论方向和风尚。法律界的专业人士需要多多关注公益行业的发展,帮助公益组织,特别是微小组织维护它们的合法权益,并进行行业的法制化进步。而政府要规划好行业的有序发展,从政策法规上形成完善、系统的行业建设机制。

我们广大的公众则需要给这个脆弱但生命力顽强的行业更多正能量的鼓励,让人人公益深入人心,让人人慈善落实到行动。我们每一位公民都是这个大圈子里的一环,各司其职又互相关联,只有我们形成合力,这个圈才能圆满。

本文摘编自国际慈善EMP和魏雪校友的官方微信。